本文整理了5篇关于「信用研究报告精选」的工作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工作中写信用分析报告相关文档的时候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助你解决相关写作问题。
no.1 信用研究报告精选-第1篇
信用报告电子化的意义
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将可大幅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一是节约基层人民银行征信查询网点信用报告打印纸张和硒鼓。二是自助查询机取消打印纸质报告功能后,无须再配置价格高昂的高速双面打印机,也降低了基层人民银行征信查询网点征信查询机的硬件成本,减小征信查询点购置征信查询机的费用压力。减少设备维护工作量目前,个人征信查询业务均以自助查询机查询为主,但因查询机使用年限较长,由于打印机老化导致卡纸、缺墨造成的系统故障频发,工作人员在打印机日常维护上花费的时间较多,查询机也无法真正做到无人值守。如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征信查询点工作人员在设备维护上的工作量将大幅减少。缓解征信查询点营业压力以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为例,尽管个人信用报告上明确注明“本报告仅供客户了解自身信用状况使用”,不应随意提供给他人,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部分客户查询信用报告均是用来提供给没有查询权限的放贷机构做贷前审查用,部分单位在进行招标、采购、人才选拔、评先评优等情况下也需要客户提供其信用报告。由于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版本没有提供明细版,且生成的pdf文件存在被修改的可能,信用报告的最终使用者往往不愿接受客户提供的互联网版本的信用报告,而要求客户提供人民银行网点打印的纸制报告,也导致社会公众对互联网查询版本的认可度较低,大量客户仍然选择到人民银行网点和查询点进行查询,导致人民银行网点和查询点的查询量居高不下。如通过信用报告的电子化,并将互联网查询的版本和网点查询的版本进行统一,让互联网查询方式真正实现分流功能,将能够缓解各征信查询点的压力。防范征信查询点内部风险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后,由于信用报告在生成后由客户本人直接下载,并不在业务用机上展示或打印,征信部门查询人员未经授权不能直接接触客户信用报告,将能从根源上杜绝征信查询点泄露信用报告的内部风险。提升人民银行社会形象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因人工和耗材支出大幅减少,将可明显降低征信查询业务成本,面向社会公众收费可考虑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提升人民银行社会形象。
信用报告电子化的实现方式
目前,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凯发k8官网真人官网、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等方式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查询已经实现了全流程的电子化操作,二代征信系统上线后,通过二代征信系统查询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报告也可直接生成pdf格式,在系统层面已经具备电子化的条件。同时,通过前置系统已可实现征信查询业务受理、办理、收费到开具发票的电子化操作,只要实现信用报告文件从人民银行业务网到互联网的安全传输,即可实现征信查询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增加信用报告中转服务器实现信用报告电子化,将可大幅降低征信业务查询成本由于征信系统运行于人民银行业务网,而社会公众下载信用报告需要在互联网操作,因此需要增加信用报告中转服务器,用于实时接收征信系统生成的信用报告、生成下载链接,并通过多种接口程序将信用报告电子版链接发送到客户手机短信和经过认证的手机app。接入中转服务器的手机app可由征信中心开发专用程序,也可与银联云闪付、各银行的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app进行深度整合,以扩大受众范围。下载链接应有下载时效限制,在一定时间后链接失效,并自动删除服务器缓存的信用报告。由于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涉及网络安全性问题,应通过技术手段对服务器访问业务网和互联网所需的各项权限进行最小化控制,确保征信系统数据和客户数据安全。
增加信用报告验证服务器
为确保信用报告电子版文件不被篡改,应增加信用报告验证服务器,辅以信用报告真实性验证系统,以网页版形式提供服务。在验证系统数据库中记录系统生成的信用报告原始文件的md5校验码、信用报告所有人姓名和信用报告编号,信用报告的最终使用人通过在网站输入信用报告编号来获取该信用报告的md5校验码和信用报告所有人的姓名或企业名称(应脱敏显示),同时使用公开的md5校验程序对信用报告文件进行校验,通过比对md5校验码是否一致来确定信用报告文件是否被篡改。落实线上授权的认证机制在通过人工柜台查询信用报告的流程中,个人和企业的授权是必要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应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来确定信用报告是由申请人本人进行下载,防范信息泄露风险。企业查询可在前置系统引入电子营业执照验证功能,由企业法定代表人通过电子营业执照app授权企业经办人办理业务;个人查询可依托“互联网 ”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由征信中心统一接入平台,在充分保障申请人隐私数据安全的同时,对客户身份进行真实性验证,并实时将核查结果返回征信系统。
推行信用报告在全社会实行电子化查询的几点建议
no.2 信用研究报告精选-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xbrl分类标准;信息透明度
引言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首次提出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在财务报告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设想,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将近三十年。xbrl即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基于互联网自动生成和传输,使用可扩展标记语言相关技术,通过对商业报告中的数据进行标记和分类,从而进行数据信息的识别、处理与交流。xbrl格式可以自动转换为其他任何格式。xbrl把信息颗粒化,并且包含了列报顺序和层级等格式信息,因此只要有相应软件,就可以把信息按照其他格式的要求自动重新组合,把xbrl财务报告转换为使用者所要求的任何格式。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在基本特征角度探讨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另一个是在信息透明度角度研究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影响的研究
debreceny等(2001)认为xbrl是提高财务报表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工具,它不但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提高了信息质量。传统财务报告文件不包含业务逻辑关系信息,因此对计算机来说,财务报告文件与其他文件没有区别。计算机并不知道这些文件的内容是财务报告,也不会按照财务报告的业务逻辑对其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等处理。要实现业务层面的处理,只能在人工干预下完成,这种人工操作成本较高效率较低,错误率也较高。而xbrl的采用成功地避免了这些,实现了自动处理并输出数据。
mike willis ( 2005)与debreceny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财务报告系统存在以下缺陷:财务信息传递速度慢,更新不及时,高时间和价值成本并不能换取高质量,而且利用传统财务报告在深层分析时较为困难;但xbrl财务报告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准确的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及财务信息,缩短编制及更新时间并提高信息质量,降低成本投入。
hyungwook yoon等(2010)以韩国资本市场为样本,研究了xbrl的使用是否能降低资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xbrl财务报告可以有效改善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他们也发现利用xbrl可以增强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黄长胤、张天西(2011)从四个方面分研究了xbrl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别是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充分研究了xbrl分类标准扩展及xbrl信息披露质量。
吕志明(2011)将xbrl财务报告同传统网络财务报告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优势,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在报告主体主动并及时地对己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的情况下,xbrl财务报告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所提高,而这对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本身来说并非控制因素,因此xbrl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提高有局限。
二、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透明度影响的研究
hunton ( 2003 )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传统报告系统和实时报告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与传统报告系统相比,实时报告系统能够及时获取所需信心,进而减少股价交易波动及资本市场给投资者带来的干扰;xbrl技术使信息交流更加及时准确,减少信息交流不必要的支出,这种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透明程度。
willis (2009)表明cpa利用xbrl标准化的数据格式的财务报告,可以最快速度获取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但获取成本并未提高,在xbrl应用基础较好时成本还会有所下降,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所提高,提升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赵现明和张天西(2010)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xbrl年报信息透明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2008, 2009年的年报、半年报以及季报中的数据为样本,利用spss分析得出xbrl财务报告披露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赵现明、张天西(2010)对企业应用xbrl前后进行了策略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点上,xbrl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成本效益,得出企业运用xbrl标准不同步,降低xbrl应用成本和增加企业xbrl应用效率可以提高xbrl的扩散速度。
封海燕、武丽薇(2011)通过选取30家煤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为研究样本,总结出群殴在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应制定合理规范制度,同时积极使用xbrl技术的建议,并提出加强xbrl国际交流的建议。
张环(2013)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xbrl应用于国有上市公司中并对其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选取2008-2011年深证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计算xbrl标准年报披露前后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来探究 xbrl对car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公司xbrl财务报告披露前后的car均有所上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xbrl的应用提高了投资的决策有用性;然而,对于深交所的上市公司,xbrl可以提高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但其市场反应还不太明显。
三、总结
xbrl是由xbrl国际指导委员会倡导并推动其发展,国外学者在对xbrl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透明度及xbrl分类标准、稳健型等方面。随着xbrl的发展,目前学者开始关注xbrl在审计鉴证和实例文档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过这方面研究不是很多,有待相关学者进一步挖掘。对国内xbrl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xbrl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与发达国家相比,xbrl在我国的施行相对有些困难。国内学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对xbrl的分析还停留在表层上,说服力不强。目前我国的分析研究中实证部分相对来说还是较少。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xbrl的研究还不成熟,不管是在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都处于初始阶段。对于我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环境和xbrl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需要采用适合我国现状的研究方法来探讨xbrl标准下信息披露的质量。(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锦萍。《xbrl财务报告分类标准研究一质量水平、经济后果与改进》.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no.3 信用研究报告精选-第3篇
关键词:承包;境外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大纲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高速发展。2010年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型交通设施、水电、房屋建筑等领域,项目类型多为劳动密集型,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且多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理区域,合同模式多为fidic合同条件下的d b、epc、turnkey类合同模式,承包商责任大,合同履行的风险度高,跨国投资和经营业绩难如人意。有研究指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包括直接投资与境外工程承包)仅有三成盈利,三成亏损,四成维持。例如,2009年中海外联合体承包的波兰a2标段高速公路项目亏损3.94亿美元,项目被迫中止,中资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为此商务部陆续编制了《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等,并提出中国承包商在投标境外工程时应进行可行性分析,以科学决策投标活动,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但是商务部并未系统性的提出该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大纲及编制指南。很明显,该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大纲与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较大不同,本文以某项承包境外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例,对承包境外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大纲做了总结,并对其中的关键点进行了分析。
编制承包境外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借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方法,从承包商的角度对拟投标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以拟投(议)标项目的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为中心,结合企业自身技术、经济能力进行分析与论证。为此,可研报告的编制大纲应包括项目总论、项目背景与政策性分析、国别环境分析、项目场址与基础条件分析、项目承包方案分析、项目承包的组织与管理、项目合同与履约能力分析、项目成本分析、项目现金流量与经济效益分析等主要章节,其中重点关注国别环境分析、项目合同与履约能力分析,以及项目现金流分析。
一、项目总论
项目总论的内容由项目概况、承包商基本情况、报告编制依据与说明、报告结论组成。项目总论是对整个报告各章节结论的汇总,需全面而简洁地反映拟投标项目、业主与承包商自身的基本情况,以及依据所收集到的尽可能详尽的项目内部与外部信息下,科学、独立地作出对该项目是否投标、如何投标的结论,并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作出预测,对风险的管控提出建议。
二、项目背景与政策性分析
项目背景与政策性分析的内容有项目简介、项目业主及工程师、项目的政策符合性分析。项目简介中需对项目的政府批文进行介绍,即对项目的真实性、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与落实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途径可从商务部或中国驻项目所在国使(领)馆经济机构处获取官方信息或确认。同时对项目业主或其代表(工程师)的地位取得的合法性进行确认,项目业主为私有部门的,应对业主的法律地位、经营情况、等详细资料进行调查。项目的政策符合性的分析主要包括该项目的国际承发包形式是否符合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或相关国际法;项目是否受到政府反对派的反对,项目是否受到周边相邻国家的反对;项目的承包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相关政策的符合性等。项目资金无明确来源、私人部门投资项目、项目受到反对派反对等信息应视为项目风险因子。
三、国别环境分析
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国的宏观投资环境,包括国家体制、政治环境、外交关系(特别是与我国的外交关系)、经济市场化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度、社会与文化环境、社会治安、金融环境(特别是外汇管理政策)、劳工政策、税费政策、能源供应与能源价格、国家信用评级与展望等等。政局动荡、非wto成员国、外汇管制严格、国家信用评级在bb-以下应视为项目风险因子。对于需要大量临时出口施工机械的项目,还需重点分析项目所在国的设备临时进出口方面的政策。编写国别环境分析所需信息可从商务部官方网站下载项目所在国的《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上述资料翔实、可信度高。
四、项目场址与基础条件分析
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场地承包条件、能源供应情况等,须注意招标文件或合同中约定的业主可提供的建设条件。需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上述条件制定项目总体进度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案、劳工安排、建材与设备的物流方案、能源与燃料供应方案等。
五、项目技术方案分析
论证承包商承包拟投标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可行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承包商自身的承包管理水平、设计及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装备水平、承包类似境外工程的经验进行评价,二是制定拟投标项目的技术方案,包括地质状况、设计标准及施工标准等的熟悉与掌握、方案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制定,特别是项目重难点分析、项目的技术风险分析。
六、项目合同及履约能力分析
项目合同分析主要是针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中的主要条款进行解读与分析,主要条款包括合同形式、双方责任与义务、项目附带责任、项目工期约定、合同价款凯发k8官网真人的支付方式、合同价格调整、不可预计风险的处置、违约责任、索赔等。合同形式为固定总价形式、建材价格不予调整、不可预见风险主要由承包人承担、索赔难度大等情形应视为项目风险因子。
项目履约能力分析是依据上述主要合同条款,分析承包商及业主的合同履约能力。承包商的履约能力主要从质量、工期、安全、资金保障、现场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分析,是否具备与合同相适应的履约能力。业主的履约能力主要体现在工程款支付方面,以及业主的项目管理能力,业主的社会信用等。
七、项目成本分析
项目成本分析是基于招标文件中提供的项目报价清单,以及其他承包商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详细的承包成本测算。承包成本主要包括材料与设备成本、人工与管理成本、机械及燃料动力费、运输及保险费、税金、财务成本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汇兑损失,以及必要的不可预见费。成本测算的重点是材料设备成本、人工与管理成本、运输及保险费,需要搜集大量的国内、国际市场信息。因项目为境外工程,其成本测算需要考虑的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工程的成本测算,这也是境外工程承包的难点或风险所在。因信息量的缺乏或对风险的预测不足导致成本测算偏低,进而导致项目亏损的现象不在少数。
八、项目现金流量分析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是用于预测项目所需流动资金量,做好资金筹措方案。同时,现金流量表可以直观的预测项目预期收益。现金流量表由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与净现金流量、累计净现金流量组成。现金流入以预计的合同总价,按照合同约定的凯发k8官网真人的支付方式编制,其科目主要包括工程预付款、工程付款、质保金返还、出口退税等;现金流出以预测的承包成本,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要求编制,其科目主要包括设备与材料费、人工费、管理费、机械使用费及燃料动力费、运输与保险费、税金、其他费。项目如有贷款资金,则现金流入科目中应增加银行借款科目,现金流出科目中应增加利息与本金偿还。净现金流量为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差,累计净现金流量为当期净现金流量与上期累计净现金流量之和,期末累计净现金流量即为项目的预期收益。项目的经济效益可采用以下两个指标进行度量:一是项目税后利润率,即税后累计净现金流量与项目合同价的比值;二是投资利润率(税后),即税后累计净现金流量与项目成本价的比值。
九、总结
通过对承包境外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项目本身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度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规避与降低承包风险的策略,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项目中标后,对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可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之用。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0-2011).
[2]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2版).
[3]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
[4]孙 进:对外开放中“走出去”战略与境外工程承包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04,6:112-113.
[5]张鲁东:境外工程外承包外汇汇率风险管理实务浅析,会计之友,2013年,2:100-101.
no.4 信用研究报告精选-第4篇
一、具体为完善六个体系
(一)企业信用标准体系
信用标准(creditstandard)是指当采取赊销手段销货的企业对客户授信时,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要求的最低标准,通常以逾期的dso和坏帐损失比率作为制定标准的依据。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评级等级,具体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从”aa”到”ccc”等级间的每一级别可以用” ”或”-”号来修正已表示在主要等级内的相对高低。如aaa级的含义就是“信用极好”,表示企业的信用程度高、债务风险小。该类企业具有优秀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极小。企业信用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对客户信用申请的批准与否,是企业制订信用管理政策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企业征信是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经营水平、财务状况,所处外部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偿债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企业征信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对履约能力及其可信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综合分析和测定,它是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中介服务。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更快地融入全球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保障体系,及时揭示和预警信用风险,才能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企业信用信息传播体系
互联网是目前最好的传播平台。其优势是传播快、信息可留存、可及时更新以及查阅检索方便等。其次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从企业信用体系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来看,应该及早着手建立全区联网甚至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状况咨询系统,以方便广大用户对于信用信息的消费需求。
(四)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层级结构。应该成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企业信用自身、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企业信用网络平台建设等。同时由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信用信息采集鉴别和传播机制,实现企业信息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传播和全方位供给。大型企业内部必须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以协调本企业信用管理事务。
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
1.市场化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形成信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
2.法治化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法治化原则,要在国家有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进行,同时要充分行使中央政府赋予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根据实际制订符合地区实况的与信用建设相关法规条例,推动企业信用状况在法治化轨道上逐步改善。
3.系统性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第二,需要从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交换、信用信息消费以及信用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整体推进。
4.“三公”原则。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尤其是信用评价环节一定要贯彻公正原则,防止由于某种经济利益而扭曲评价结果;在信用市场监管和对失信行为的处罚方面要坚定贯彻公平、公开原则,以推动企业信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诚信文化建设。企业信用建设的根本环节是对诚信文化的传承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把诚实守信作为做人、办企业的基本准则,不断培育信用文化,让诚实守信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
2.法律法规建设。法治的完善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是现阶段企业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信用机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3.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评判一个企业是否诚信,诚信度又如何,这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从实践来看,一个企业未来是否诚信,我们很难准确判断。但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其过去的历史信用记录,量化其诚信度。因此,建立信用评价标准的目的是通过考察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来对企业将来的信用行为进行预判。
4.信息平台建设。对于企业信用信息的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通过畅通的信息系统来了解企业信用状况,并作出是否能够履约、履约的能力如何的判断。因此,只有把企业信用状况统一集中到同一能够方便查阅的信息平台上,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建设。监管和服务,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企业信用标准需要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主持并会同行业协会来制订;信用评价的实施都需要市场中介机构去完成;企业信用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政府、中介机构、自律组织、企业员工、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和广大公众的监督。
6.构建信用促成维护机制。如果没有“守信者受保障、失信者受惩罚”的机制,企业信用建设将是苍白的、空洞的说教。因此,企业信用建设中,必须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改变“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受损”的现状,形成信用资产保全机制,提高信用资产的收益;形成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增大失信者应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7.培养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法治意识和履约能力,这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no.5 信用研究报告精选-第5篇
ensen和peter o. christensen创建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体系:通过阐述一组抽象的概念,使用大量通俗例子做支撑,旨在辨别“做会计”的实质原因,提出了“会计是使用估价语言和代数式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的结论。他们倡导的这种研究方法称为“分析式研究”,与实证研究一起成为当代会计研究的两大主流。cpa审计报告由规范的标准化专业语言和基本概念组成,经由“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传导到资本市场,理应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投资者对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不同。现实悖论是:使用者和投资者决策往往不依赖于审计意见,股票价格变动趋势与审计意见不一致甚至无关。“cpa审计报告是否具有足够的信息含量,借鉴“分析式研究”方法解析其中蕴含的信息含量,厘清其逻辑结构关系,甄别其形成机理”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shank,murdock和dillard(1977)、finnerty和oliver(1981)研究发现,收到保留意见的公司在审计报告披露后其系统风险的平均值和方差有了明显增加,说明投资者在保留意见被披露后提高了对公司系统风险的评估,市场对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做出了负面反应。michael firth(1978)测试了英国“保留意见”的信息含量,发现投资者能对因不同原因出具的保留意见做出不同的市场反应。chow和rice(1982)也测试了保留意见与非正常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被出具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具有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elliot(1982)研究了1973~1978年间美国145家上市公司收到保留意见后的市场反应后发现,市场早在保留意见公布45周之前就对其做出了显著的负面反应。dodd等(1984)选择了1973~1980年间首次收到保留意见的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在审计报告公布前后5天存在着细小的负的累计非正常收益率且不显著,在公布前6个月的时间内,累计非正常收益率达到-8.9%且显著,并在不同的样本组中均存在着这样的负反应。
lasalle和anandarajan(1997)研究了银行信贷经理在信贷决策中对因诉讼和持续经营原因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的反应,发现信贷经理在面对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时减少了贷款意愿,调低了该客户还款能力的评价、调低了该客户改善盈利能力的评价、调高了可能贷款的边际利率。dopuch(1986)、loudder(1992)、frost(1994)、chen(2000)等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审计意见具有决策有用性,审计报告具有信息含量,审计具有传递客户特征的信息功能,市场对审计报告意见反映显著。
在审计报告形成机理研究方面,以毕马威business measureme
nt process(bmp)、安永business environment analysis template(beat)、普华永道pwc mehtodology、德勤“as/2”等“四大”(big 4)为代表,提出了基本原理大致相同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倡导以风险全面识别、评估和控制为导向,综合考虑重要性、独立性、职业谨慎、审计抽样程序、审计证据等基本概念因素(本研究称“信息含量因子”)后出具cpa认为恰当的审计意见。西方经典审计教科书如auditing:assurance & risk(w. robert knechel)、audting:anintegrat
ed apporoach(arens & loebbecke)、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a systematic approach(william f. messier,jr.)、auditing:concept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larry e. rittenberg & bradley j. schwieger)、miller auditing procedures(g. georgiades)、student’s manual of auditing(diane walters & john dunn)在论述cpa审计报告形成方面,重在单项、分章节论述“信息含量因子”的含义及其应用,内容分散,忽视了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归纳出如何依赖这些“信息含量因子”形成审计报告的路径。
(二)国内研究现状 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1997年度的审计意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年报公布日前后的市场反应,力图从实证角度对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做出分析,发现“标准无保留意见”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审计意见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但投资者并未对其进行严格区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的反常表现以及被连续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在年报公布日仍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远非“半强式有效市场”。
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利用1999年和2000年34家出现事务所变更的上市公司组成研究样本,同时随机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抽取34家公司组成一个控制样本组,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李爽、吴溪(2001)利用1997~1999年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研究期间内发生了审计意见严重程度减轻的审计师变更,审计师规模更可能发生由大到小的变更。耿建新、杨鹤(2001)发现,被出具过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过的更易变更会计事务所,变更后,其审计报告中标准无保留意见显著地多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宛燕如、高文进(2009)曾对审计意见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后描绘了流程图,但是不够明晰具体。我国cpa全国统一考试教材《审计》、《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借鉴了西方风险导向审计的框架结构,对审计报告的形成机理阐释也比较宽泛。
国内外研究结论形成鲜明对比:国外cpa审计报告传导到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信息含量”,对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而我国cpa审计报告传导到资本市场,反应不强烈。笔者认为:西方cpa职业界面临着巨大的职业风险(如安达信案例)和严厉的监管措施(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不得不注重操守,职业谨慎非常强,审慎执业。我国具有特殊的人文社会关系国情,cpa个人素质和职业操守都远非可比,于是上市公司依靠更换事务所达到“购买审计意见”目的,cpa也为应付审计市场的激烈无序竞争,迎合委托方提供虚假或“刻意修饰”后的审计报告,双方互相默契配合,“信息含量不高”在所难免。另外,由于我国投资者大多数非专业人员,自我保护和风险意识差,法律不完备和政府监管不严厉,也在另一方面纵容了cpa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低”这一现实。
本文采用采用“分析式研究”方法,结合分析cpa审计报告所包含的基本审计概念体系及其逻辑联系,揭示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原理,描绘cpa审计报告形成机理的路径图,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改进建议,在理论上开拓了一片研究新领域;实践中有助于cpa审慎撰写审计报告,便于监管者和投资者直接对照,对利益相关者正确理解审计报告的丰富内涵,政府加强监管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基于“信息含量观”的cpa审计报告传导及其形成机理
(一)主要内容 基于“信息含量观”的cpa审计报告传导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以我国cpa执业准则体系和证券市场的建立发展过程为线索,按照“1992年证券市场建立前”、“1992-1996年独立审计准则实施前”、“1996-2003年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前”、“2003-2006年新cpa执业准则前”、“2007年实施新cpa执业准则后”等5个分时段收集cpa的审计报告,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含量因子”演进历程,解析其相互内在逻辑联系等重要信息分布;(2)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意见类型审计报告,以“信息含量因子”作为研究的假设变量,以市场反应指标(如投资收益率)为因变量,构建关系模型,实证分析各“信息含量因子”对股票价格变化和投资决策者的影响;(3)归纳并描绘cpa审计报告形成机理路径图:以风险导向为总揽和指向,独立性为灵魂和首要要求,职业谨慎和重要性判断贯穿审计过程,经过“全面识别评估并控制风险――执行抽样审计程序――判断审计证据充足性――最终风险衡量”过程,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类型并出具审计报告。
(二)基本思路 在选择一定数量、范围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我国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基础上,搜集cpa审计报告,采用分析式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条路线并行。先分析cpa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描绘其形成机理路径图,再以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因子作为假设变量引入构建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各因子对股价和投资者决策影响,得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状态的结论。最后,结合审计报告的形成机理路径图和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改进我国cpa审计报告的建设性意见。如图1所示。
(三)方法与重点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1)问卷调查、实地调研;(2)分析式研究,提出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观”体系;(3)实证研究,检验cpa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对股价和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效应。研究重点:以通俗案例和基本概念阐释cpa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因子”内在逻辑联系、绘制审计报告的形成机理路径图。
三、结论
(一)基本观点 一是我国cpa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足,对股价影响、利益相关需求者决策价值不大;二是可理解性和明晰性是cpa审计报告的特点和首要要求;三是cpa可以在漠视风险前提下出具任何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时,由于调研工作量大,获取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一手信息并进行归纳。
(二)相关建议 首先,可以相应引入“分析式研究方法”构建cpa审计报告“信息含量观”的理论体系;其次,绘制cpa审计报告形成机理路径图,具体可参考图2所示 ;最后,在cpa审计报告改进方面,可适当增加重要性(特别是数量方面)的信息含量。
[本文系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陈汉文:《审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4]ross l. watts & jerold l. 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 hall,pearson education,inc,1986.
[5]john a. christensen & joel s. demski:accounting theory:an information content perspective,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
[6]christensen p. & g. feltham: economics of accounting: volumeⅰ(information in markets) ?2002 and ⅱ(performance evaluation)2005,kluwer inc.